发布时间:2020-06-20
文章来源:中国儿童防走失平台
责任编辑:郑杰
文章分类:
公益活动
文章标签:
守护者、
防走失、
社会、
安全、
儿童、
宝贝、
防拐
2020年6月14日,守护者·中国儿童防走失平台宜宾市志愿者服务队接到求助称:自己的堂妹在和家人发生矛盾后,离家出走,走的时候没有带任何的东西,目前家长已发动自己的亲戚和朋友进行寻找,但至今没有孩子的任何线索,希望可以借助中国儿童防走失平台的力量,帮助他寻回出走的小妹。
守护者·中国儿童防走失平台宜宾市志愿者服务队接到求助后,立刻上报中国儿童防走失平台总部,并集结了当地的志愿者赶赴事发地,帮助家长寻找走失儿童。
在志愿者到达现场后,立刻向家长了解了孩子出走时的详情,并使用守护者APP发布了儿童失踪预警。
离家出走的孩子名叫晓晓(化名),刚出生没多久母亲就离家了,父亲常年在外务工,爷爷便担负起了看护晓晓的责任,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后来晓晓的爸爸再婚,并育有一子,2019年晓晓的爷爷去世,晓晓便和继母、弟弟生活在了一起
据家属介绍,晓晓非常的懂事、乖巧,她是住校生,每周五回家,回家后便帮着家里做家务。2020年6月12日晚,晓晓与继母发生矛盾,疑似被继母罚跪后离家出走。
至于晓晓具体在什么时候出走的,晓晓的家人也不清楚,在出走时晓晓留下了两张字条,分别写着:“去你妈的生活,老子去见爷爷了。”、“切,我去找我爷爷去了,不稀罕你们。”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守护者·中国儿童防走失平台宜宾市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立刻进行部署,帮助家长一同寻找离家出走的晓晓。
晚上6点,经过志愿者与家长的共同努力,成功找到了离家出走的晓晓,但是噩耗也随之传来,年仅15岁的晓晓离开了人间。
2020年6月,中国儿童防走失平台理事长、守护者APP创始人齐歆先生曾在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采访时与记者谈到关于留守儿童离家出走、被拐事件频发的话题,齐歆先生表示:“留守儿童离家出走、被拐事件的频发,其实在一定的程度上与我国的国情、社情息息相关,而且有些因素在长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难以根除,如果要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离家出走、被拐这一社会化问题,则需要家庭、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联动配合,不断建立健全与完善的社会化保护机制,对留守儿童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干预,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未来中国儿童防走失平台也将参与到完善预防留守儿童离家出走、被拐的社会化保护体制、机制的建设之中,为我国少年儿童织成一张牢不可破的防御网。”
小编记着在《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中有这样一句歌词:“身心在日出日落间耗转,当无偿宣判你的心回家了吗?”,或许对于已经离世的晓晓来说,能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家吧。
2020年6月18日,守护者·中国儿童防走失平台宜宾市志愿者服务队再一次接到求助,据家长介绍孩子是因为学习原因与家里发生矛盾,留下书信后离家出走的。
志愿者得知这一消息后随即奔赴现场,帮助家长共同寻找,最终在当日下午成功找到了离家出走的文文,所幸文文在离家的过程中并未受到伤害。
每次接到预警后,守护者·中国儿童防走失平台志愿者都会进行回访。一位有着多年寻找走失儿童的志愿者向小编讲到:离家出走的孩子大多是小学高段至初一初二的学生,而且有不少是留守儿童或是单亲家庭。孩子家长因为忙于工作,对孩子缺少关爱,加上教育方式不正确,往往会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没有与孩子产生心灵上的碰撞,使得孩子感觉有代沟无法进行沟通。
“现在小朋友接触的东西比较广,他们的思想意识不一样了,所以要改变一下方式方法,把他们当朋友一般去耐心沟通。”志愿者表示,通过对离家出走少年的回访,他们发现这些孩子中,绝大多数是因为平时和父母缺乏沟通,有些孩子产生了厌学心理,有的甚至极力想投入社会中,希望借此来改变自己的现状。这种消极的心理状况,在大多数离家出走的孩子身上都能找到影子。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父母的高压管理方式,让他们心理压力过大,因为畏惧而想要离家出走。
对此,守护者·中国儿童防走失平台志愿者提醒,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平时应该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尊重孩子,教育孩子时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因势利导,要学会聆听孩子的声音,理解孩子的想法,不要对孩子施加过大的心理压力,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
上一篇:守护者志愿者又建奇功,帮助家长寻回离家女孩
下一篇:“守护者”中国儿童防走失平台与110报警平台对接,进一步推动社会化联动机制的建设